前段时间,美国以贸易逆差之名,宣布对很多国家征收关税,其中对于中国进口的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增加25%的关税,这让很多做外贸的汽配人来说,对未来感到担忧,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所谓贸易顺差,就是A国家出口到B国家的总额,比从B国家的进口总额多;反之就是贸易逆差。
其实这个问题,没办法用简单的好或者不好来回答,就像我们没法直接回答:“垄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一样。
如果是自然竞争形成的垄断,如“微信”在国内社交通讯的垄断、“英伟达”在GPU上的垄断等等,个人认为是没什么的。我们要担心的是人为制造的垄断,比如:通过某种权利,规定有些业务只能允许某些人做,别人不能做。这样的垄断,就是妨碍竞争的、有违公平的。
不管是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只要是公平竞争的,个人认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像法国的香水好、意大利皮具不错、瑞士的手表高档等等,我们就向这个国家购买。那这些国家,在这些产品上,对其他国家,就是贸易顺差,反之,其他国家,就是贸易逆差,这其实没什么的。
城市的逻辑也是如此,以汽配为例,清河的滤清器、常州的车身件、瑞安的底盘件、邢台的密封件等等,这些地方的产品有优势,很多人就会向这地方的企业购买,这也会形成地方性的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有些人会说,如果有些东西都从国外进口,那本国的从业者不就失业了吗?话是没错,但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说,为了保护部分人不失业,而让国家的所有人,都要花更多的钱来买本国制造,这笔账是否合算呢?
说到美国对中国提高的关税,美国收的税金,可不是中国人出的,而是向美国的进口商征收的,再由这些进口商转嫁给消费者。
所以,拿贸易逆差作为提高关税的理由,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的负债太高,截至 2025 年,美国国债规模突破 36 万亿美元,占 GDP 比重达 120%,当年需偿还的到期债务高达 9 万亿美元。
那么这些钱从哪来呢?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说到节流,前段时间,马斯克带领政府效率部,在裁了3万多个联邦政府雇员后,就再也裁不动了,自己也辞职了;节流行不通,那就只能开源了。提高关税,不仅能缓解美国的财政压力,而且执行起来,内部的阻力也相对比较小。
关税提升了,对于做外贸的汽配企业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毕竟美国的汽配市场,要占到全球17%的市场份额,那么,基于这样的影响,汽配企业该如何面对呢?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没有做过外贸,但是。这些年的创业经历,我有一个心得,那就是:允许一切发生。
很多人的痛苦根源是:有些事情没有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自己就会懊恼、就会抱怨、就会责怪命运不公,由于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就会活得很痛苦。
其实有很多事情的发生,它就是一个随机性的事件,比方说我们踩到了狗屎:有时候踩到了就是踩到了,没有那么多的凭什么?踩到狗屎,只是你不走运而已,跟你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是怎么走路的?没有任何的关系。
既然外部的世界是不可控的,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我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把自己活成确定性。
这种确定性,来自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少犯错误,努力把事情做对等等,每一次小的确定性提升,累积起来,就是叠加成大的确定性。
最后,要对市场保持一定的敬畏,市场的竞争是很残酷的,要珍惜每一次市场给的机会,不要对市场挑肥拣瘦的。
在外贸界,有一条鄙视链:欧美的市场高端,印度、中东、非洲的市场低端。于是很多人对高端市场心生向往,而对低端市场则嗤之以鼻。
什么印度很多企业喜欢画大饼,询价时说的是大订单,成交时却是个小批量;什么尼日利亚的有些客户会“骗单”,不是不提货要求降价,就是收到货钱不给。
汽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是没有太多差异化的,所谓的市场竞争,就是打价格战、拧成本毛巾。毛巾能拧出水来,说明竞争还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毛巾拧断了,不出水了,那企业也就完了。只有保证毛巾不断,还能微微的有水,企业才有持续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要对市场保有一定的敬畏,不断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以上,允许一切发生、把自己活成确定性、对市场保持一定的敬畏,就是个人认为,面对关税影响,汽配人心态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