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汽车零部件市场研究

来源:未知作者:admin 日期:2025-03-11 点击:

  汽车零部件行业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提供相应的零部件产品,通常情况下是指除汽车机架以外的所有零件和部件,汽车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汽车零部件根据功能可分为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通用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动力系统零部件。

  •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燃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涵盖发动机零部件与传动系统零部件。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供给系统在结

  构上与燃油汽车相似,但通常会根据混动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优化调整,以提升整体效率和性能。其中,发动机零部件包括发动机系统及排气系统等核心部件,承担整车动力输出的主要功能;传动系统零部件则涉及变速器、燃油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排放控制系统等,负责动力传递与环境控制。

  •通用汽车零部件则指广泛适用于各类动力类型车辆的零部件,包括底盘系统、车身结构、电子电气及智能化配套系统等。

  •新能源动力系统零部件则专注于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涵盖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及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部件,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动力输出与能效管理的核心组成。

  以满足国内汽车生产配套为主,零部件企业数量少、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依附国有整车厂。•引进合资整车企业(如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带动部分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尝试。

  合资带动,初步实现国产替代•随着大规模合资车企落地,国际零部件巨头开始在华设厂,与本地企业合作,技术引进加快。

  • 1994年《汽车工业政策》出台,推动零部件产业市场化改革,催生第一批本土零部件企业(如华域、潍柴)。

  •加入WTO后,市场全面开放,汽车需求大增,零部件产业链逐步完善,本土企业规模快速扩张。•本土零部件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实现较大市场份额突破,同时开始向自主品牌和出口市场渗透。

  自主品牌崛起与技术突破•自主品牌崛起带动本土零部件企业技术提升,部分企业实现动力总成、电子电气系统自主研发突破。

  •如吉利、长城配套的零部件体系逐步完善,国内领先企业如中策橡胶、福耀玻璃、宁德时代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供应链。

  电动化、智能化重塑产业格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市场爆发式扩张,同时智能驾驶、车载芯片、电子电气架构成为新焦点。

  •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德赛西威等企业在新能源与智能化零部件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零部件市场从燃油车配套转向“电动+智能”新体系。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是国家宏观指导及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下的自由竞争行业。我国汽车行业的主要监管部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各个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汽车行业的生产、销售、使用的不同环节进行协同管理和监管。

  •自律部门包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与中国铸造协会,我国对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如下:

  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各级发改部门负责本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规划、核准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修订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方针政策,进行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审批行业相关事项。

  负责本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等行政管理职能;拟订汽车零部件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负责研究拟定国家实施强制性认证与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产品目录,制定并发布认证标志(标识)、合格评定程序和技术规则,组织实施强制性认证与安全质量许可工作,从而对汽车行业进行管理。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名义,下达国家标准计划,批准发布汽车行业国家标准,审议并发布标准化政策、管理制度、规划、公告等重要文件。

  主要负责产业及市场研究、技术标准的起草和制定、产品质量的监督、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管理等。

  反映行业愿望与诉求、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为宗旨,以政策研究、信息服务、行业自律、国际交流、会展服务等为主要职能。

  通过为政府、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完善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中国乘用车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整车制造业的重要支撑环节,是推动汽车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核心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构优化,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 2020年至2024年期间,我国乘用车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由28,946.8亿元提升至40,378.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7%,保持在较高水平。得益于整车制造需求的持续释放、技术升级带来的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以及新能源、智能化等新兴领域零部件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2,089.1亿元,预计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2%,行业整体呈现出广阔的增长空间与良好的发展韧性。

  汽车零部件涵盖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电子电气系统等多个领域,技术要求高,涉及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电子控制等多个学科。尤其是在高端零部件领域,如发动机、变速箱、智能驾驶系统等,需要高度精确的加工和装配技术,确保耐用性、安全性和高效能。

  零部件供应链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的独立生产,而是形成高度协作的产业生态。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形成“金字塔式”供应体系,层级越高(如一级供应商)技术门槛越高,需具备同步开发能力。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市场专业化趋势日益显著,头部零部件企业在特定细分领域深耕,依靠技术积累和规模化生产占据市场优势

  行业技术特点集中在高性能材料应用和工艺创新。铝合金因性价比优势成为轻量化主流材料,铸造工艺用于复杂结构件(如发动机零部件),挤压工艺则用于车身骨架、保险杠等对强度和集成度要求高的部件。同时,冲压技术(如内高压成型、电磁成型)和焊接技术(自动化激光焊)的升级,提升了零部件精度和生产效率。

  许多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缸体、变速箱齿轮、高性能电机等)对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耐热性、耐腐蚀性要求极高。同时,精密制造工艺(如高精度铸造、激光焊接、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等)是决定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这些技术积累需要长期投入研发和产业化经验。

  汽车零部件需要经过严格的耐久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多重测试,如发动机需经过数千小时台架试验,自动驾驶系统需进行海量数据仿真与道路测试,确保在各种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

  整车厂要求零部件企业参与同步开发,从设计阶段即匹配车型需求。例如,涡轮增压进气系统需在发动机研发周期内完成结构优化、噪声控制和材料选型。企业需具备跨学科团队(材料学、力学、仿真技术)和快速试制能力,以满足客户动态需求。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销量居前的国内十大汽车集团依次是:上汽集团、中国一汽、比亚迪、吉利控股、长安集团、广汽集团、东风汽车、奇瑞控股、北汽集团和长城汽车。2024年国内十大汽车集团构成没有变化,但是排名有所改变,其中5家销量同比增长,3家下降,2家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排名依次为: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控股、中国一汽、长安集团、奇瑞控股、东风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和长城汽车。

  • 2024年,比亚迪超越上汽集团,成为中国汽车销量冠军,其成功主要归功于在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市场的强劲表现;奇瑞、吉利、东风凭借乘用车销售节奏和海外贡献表现较好,上汽集团、一汽集团等传统车企在2024年面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市场中的份额不断增大,推动了零部件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使得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一些领域具备了与国际供应商竞争的能力,部分零部件开始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自主品牌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一方面,整车企业通过增加对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推动双方的同步开发,提升了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比例;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通过与整车企业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日益提升的研发实力以及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全球主要采购来源之一。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车企国际化步伐加快,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混动车、燃油车领域全面布局,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步加快出海节奏,积极参与国际汽车巨头全球供应链体系。

  •同时,内燃机核心零部件、商用车关键部件及新能源汽车核心零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零部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地位。

  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家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充电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

  •随着混动和增程式技术的不断成熟,更多车企推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增程式电动车,这类车型提升了整体的能源效率,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推动了相应零部件(如双电机系统、增程发动机、混动专用变速箱等)的发展。

  中国乘用车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发动机零部件、传动系统零部件和其他辅助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为汽车提供了动力,还确保了车辆的高效运行和环保性能。

  •发动机零部件是燃油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为汽车提供动力;主要可以分为发动机系统及排气系统;

  •传动系统零部件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驱动汽车行驶;•其他辅助零部件主要包括冷却和润滑系统零部件,这些系统对于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燃油车动力系统上游材料主要包括钢铁、铝合金、铜、稀土金属等基础金属材料,以及用于提升性能的高温合金、粉末冶金材料、橡胶密封件和各类精密加工件。

  •中游:燃油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制造商:中游燃油车动力系统零部件制造商以发动机系统与传动系统为技术壁垒,具备高进入门槛,辅以冷却等辅助系统完善整体性能配套。

  •下游:主要涵盖传统整车厂、新势力整车厂(尤其是混动车型制造商)以及庞大的汽车后市场。传统整车厂对高效、稳定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统有着长期稳定的需求,而新势力厂商在加速布局混动车市场时,也高度依赖具备成熟动力技术与系统集成能力的供应商。同时,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汽车后市场对于动力系统零部件的更换、维修与升级需求旺盛,形成了持续性的售后业务支撑,进一步拓宽了零部件制造商的市场空间与盈利渠道。

  近年来,中国乘用车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规模庞大,2020年至2024年期间,我国乘用车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规模由7,610.5亿元提升至9,090.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5%。

  •由于燃油车仍占据乘用车存量市场的绝大部分,其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且在环保政策和燃油效率提升的要求下,涡轮增压等技术升级也为相关零部件市场带来了一定机遇,预计到2029年,我国乘用车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798.9亿元,2024年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中国乘用车燃油动力系统零部件市场仍将保持一定规模。

  汽车悬架是汽车车身(车架)与车轮之间的连接装置,智能悬架系统通常是指能够实时根据车辆行驶条件、路面状况、驾驶模式等因素自动调节悬架参数(如悬架硬度、车身高度、阻尼力等)的悬架系统,通常配备了电子控制单元和传感器,能根据实时数据分析并做出调整。

  •智能悬架系统在传统悬架的基础上对弹性元件进行升级,并新增电子控制系统及气泵等部件,赋予悬架智能主动调节功能,主要分为空气悬架和主动液压悬架。空气悬架系统通过控制空气供给单元向空气弹簧充放空气的速度与流量,实现空气弹簧的伸缩以及软硬度调节,进而实现主动减震调节功能,主要包括电子减震器、空气弹簧、空气供给单元(包括储气罐、空压机等)以及软件控制单元等;主动液压悬架是通过液压系统来调节悬架的硬度和高度,主要包括液压缸、液压泵、液压控制单元(HCU)、传感器、液压阀以及软件控制单元等,两者都属于主动悬架,是底盘智能化控制的核心部件,兼顾驾驶舒适性与通过性,有效提升用户舒适度,是目前悬架市场发展方向。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提供制造空气悬架所需的钢材、橡胶、塑料等原材料,稳定供应和技术创新为空气悬架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游:空气悬挂系统总成供应商,中国本土厂商逐渐开始统总成,主要集中在零部件环节,主导定制化集成,对国际系统总成供应商将产生一定影响,有利于中国本土供应商单点突破;

  •下游:空气悬挂的下游对接各汽车整车厂、以及汽车后市场等。汽车制造商是空气悬架系统的主要需求方,其采购量和采购偏好直接影响空气悬架市场的规模和结构;汽车后市场则负责将产品推向市场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提供安装、维修和保养等服务,保障产品的正常使用,下游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对空气悬架行业的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中产及年轻消费群体对汽车“舒适性+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尤其关注行驶质感、隔震性、操控性。智能悬架能够实现自适应调节、实时反馈,可满足消费者对豪华感和科技感双重追求,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卖点,消费者愿意为其溢价支付,市场空间进一步打开。

  • 过去智能悬架核心部件多被外资垄断,价格高企。而近年来,本土企业在空气弹簧、电控系统、可调阻尼器等环节实现技术突破,成本大幅下降,供应链日趋完善。这将推动智能悬架配置从高端车型下沉至中端市场,整体市场规模呈几何级扩张态势,释放更大市场红利。借助车联网和AI算法的发展,未来悬架系统将不仅是预设调节模式,更能够通过大数据积累实现持续优化;云端数据平台的应用进一步释放潜力,,推动“软件定义悬架”成为新竞争维度。

  智能悬架系统涉及电控、材料学、机械设计、软件算法多领域,尤其在主动电磁悬架、高性能空气弹簧、智能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上,本土厂商与国际巨头仍存在差距。突破高可靠性、高响应速度等关键技术瓶颈需要持续高投入研发,短期内技术壁垒较高。

  • 目前智能悬架系统整套成本过高,供应链尚未完全国产化。对于中低端车型,智能悬架的性价比不显著,难以大规模普及。同时,消费者对智能悬架的认知度与付费意愿有限,这使得车企在推广智能悬架时面临成本与定价的双重压力,影响市场渗速度。

  中国智能悬架产业缺乏统一技术标准、测试认证体系,导致不同厂商产品互通性差。同时,智能悬架涉及整车厂、零部件商、算法公司等多方协作,产业链长、系统集成复杂,缺乏成熟的协同开发模式,容易出现技术适配不良等问题,制约了行业规模化发展与技术标准化进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